专访导演麦子:文艺青年跨界拍广告,背后有哪些缘起和秘密?
采访:Joy、Ashley
撰文:Ashley
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。
在没有接触麦子的作品和本人之前,这是我们可以直观得出的印象。
从《幻乐之城》开始,麦子积聚已久的能量在与窦靖童合作的《幻月》中爆发。她从“猴子捞月”的典故,演绎了一场在真实与虚妄中游走的循环之梦。无数人沉迷于这样一个梦幻的场景中,惊艳于二人想要传达的东西。
在此之后,内外系列短片《我是____,也是我自己》散发的强烈文艺气质、华为《大象》闪耀的古典意蕴,也再度闪现出她的创作才华。
我们就此联系并采访了麦子。在对话过程中,她谈吐间的比喻妙趣横生,对创作和导演的身份显得异常坚定而执拗。恬静温柔的外表之下,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内心涌动着的好奇而又蓬勃的创造力。
一、 文艺青年涉足广告,一切看起来依旧有声有色
一个文艺青年,为何能在广告商业领域得到认可?
01、与内外:没有太玄乎的合作契机,是一次彼此对味的双向选择
由于《幻月》蜂拥而来的工作,被麦子推掉了大半。这其中的原因包括,她想要守护自己自由表达的权利,并不想蹭任何随节目而来的热度。而更为重要的一点,在坚定的电影梦之外,广告并不是她计划涉猎的范畴。
但是内外(NEIWAI)品牌的合作诚意、以及创始人的气质与契合度,吸引到她。按照麦子自己的说法,“品牌创始人身上那种淡定、彬彬有礼、不亲不疏,舒服的距离感,让她产生直觉上的好感。”而其次,学姐杜鹃和谭元元与内外(NEIWAI)的良好合作,也极大地调动了麦子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。
在双方面对面的沟通中,麦子发现,内外(NEIWAI)并不想要一个传统的广告,也没有对产品的“戏份露出”提出多余的要求,这与传统的、太过商业性的广告合作模式看上去不同。相应的,在创作上,麦子并不喜欢传统、按部就班的工作路数,而更喜欢即兴和灵感的发挥。在一拍即合之下,麦子与内外彼此敲定了合作意向,以及纪录片的影像表现形式。
采访中,麦子告诉数英:“相对其他形式,纪录片的镜头没有那么深思熟虑,对于光线、布景、镜头调度的随机性也相当大,不过贵在真实。”在麦子看来,纪录片在已有素材之上的再创造,不仅可以为故事提供支撑,也是一个收获意外之喜的过程。“它可能会平淡无奇,但是它不是以特别形式感的、用一些人生中闪亮的瞬间去叙事,而就是展现平平淡淡的、你日常会经历到的东西。”
由此,在“一人两面”的品牌主题下,麦子为内外(NEIWAI)执导了三支以谭元元、麦子和杜鹃为主角的纪录短片。而这,就是观众看到的《我是____,也是我自己》系列。短片通过每位主角与自己的对话,去阐释“内与外,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,只是更完整的自己”的理念。
《我是舞者,也是我自己》
短片采用了一分为二的结构。在前一分半钟的固定镜头中,麦子记录了舞者谭元元从练习到翩翩起舞的过程。随着画外音的娓娓道来,人物的身影不断叠化,出场的画面也随之变得立体。短片所应用的类似电影角色登场的刻画手法,让人物在不疾不徐的节奏之中,逐渐立体起来。
在筹备期间,麦子在美国跟拍了谭元元两天的时间。在拍摄过程中,她尽可能营造出一种自然记录的氛围,让元元减少对镜头的警觉意识。这也让短片中的各个细节,都最大程度地抵达了自然和真实。
芭蕾动作的舒缓与绽放,舞台上白天鹅的演绎与练功房即兴练习的一面相互交织。有些观众在看到这个片段时,会惊叹于镜头的行云流水,同时从脑中蹦出两个字:动人。
在谈及这段即兴舞蹈段落的拍摄时,麦子坦言,这段经历,让她意识到数十年舞蹈经验带来的养分。“舞蹈跟功夫一样,有它既定的套路和范式。” 麦子对这样的范式了然于心。在拍摄之时,当她的眼睛看到舞者的一个即兴动作,大脑就会对下一个动作进行准确的预判。什么时候起跳、什么时候调整呼吸,镜头需要作出远景还是特写的调整,这些都能在瞬间作出反应。这也让麦子坚定了“每一段经历都能获取养分”的决心。
《我是记录者,也是我自己》
在以自己为主角的短片中,麦子截取了工作状态与家庭生活的两面表达,从而构建起短片的内容主体。母亲、妻子、导演、舞者的身份切换,还有遍布旧金山、巴黎、北京三地的工作场景……麦子将自己身上多重身份的重叠和变化一一呈现在短片当中。而其中唯一不变的,是她作为记录者的敏锐和感知力。
在留意到短片前30秒类似老式胶片质感的镜头时,麦子告诉数英,“随着记录介质的不同,片子带来的观看感受也不同。而滤镜所营造出的距离和封存感,会与现实生活显得更加遥远一些。”这也是她在片中留下的有关生活与工作两面性的写照。
在麦子看来,工作时的专注和雷厉风行、生活时的恬淡与松弛,是由每一件实在的事件与微小的细节构筑而成的。这些细节在短片中一步步铺叙出属于麦子自己的内外,也让观众看到跳脱出固定标签和温柔外表之外的,“坚硬”执着的麦子。
《我是戏中人,也是我自己》
有关杜鹃的短片,麦子将其聚焦于一场迷你的旅行,以此来记录主角的日常生活与戏中人的内心世界。
旅途中的吉光片羽与日常工作的片段,层层交织在一起。作为记录者和观察者,麦子也透过如临的心境,在镜头中勾画出真实的杜鹃与“戏中人”杜鹃的两面性。
走近、倾听、记录;对话、情绪、留白,三位主角的“一人两面”都被记录下来,呈现在屏幕上。麦子在短片中呈现出一种看似清淡简洁之外的丰富性,也与内外(NEIWAI)的品牌特质产生极强的关联。
为什么选择定格动画这种高难度的形式,讲述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?
02、与华为:一腔热勇和完美主义,留下一个“还不够完美”的故事
与华为的合作,在麦子看来,也是好奇驱使、以及一腔热勇促成的结果。
之所以去选择“盲人摸象”的故事,源起于麦子脑中的灵光一闪。联想到品牌曾经遭受到的一些非议,麦子觉得“有很多东西它在被揣测、被评价的时候,其实那些人只是站在自己一个特别固有的一个立场去描述它。……但我相信华为是一个非常有宏大志向的品牌,它不会那么在意眼前的一些小的阻碍,不会理会那些无谓的揣测,它会像大象一样很坚定地前行。”
《大象》
▼识别二维码查看视频
故事本身的情节很简单——武僧、执辫人和道士相约戴上面具盲中比武,过程中三人都觉得对方技艺不佳,等摘下面具才发现自己只是在大象背上戏耍。
故事的形式,选用难度极大的传统定格动画。在人物亮相的环节,短片运用的改良京剧动作,带出了《三岔口》的京韵复古感。从人物造型、动作、质感等细枝末节之上,其实可以看出麦子团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和讲究。
麦子在采访中曾说:“我觉得我没有下过力的东西,我不愿意去露怯。”正是靠着一股创作的韧劲,麦子请来了国内的行家,用扎实的工艺功底、一针一线制作出每个人偶。在整个制作过程,她与团队一起克服了北京、杭州与美国三地的时差,并且想方设法在“剑客比试”的环节,通过各种手段的测试,呈现出预期之中的速度感和力量感。在拍摄期间,麦子也曾亲自上阵,手执华为P30拍摄了2500 多张素材照片。在童声配音的环节,麦子同样兜转选择了许久;最终女儿小枣的音色,也是“意外所获”。
“大象所投射的精神高度,是我近期最喜欢的一个作品。”在故事与情节之外,麦子想要创造出一种巨大的想象和智识空间,留给观众理解和意会。正如她自己曾在华为发布会现场所分享的:“不要站在自己固有的角度去看待事物、管中窥豹,要跳出局限、纵观大象,才可以看到真正的明智和万全。”
但在回顾《大象》的项目时,麦子在言语间流露出不少遗憾。面对短至15天的筹备工期、仅仅1分钟的叙事时间,如何讲好一个意蕴如此庞大且丰富的故事?在麦子自己的评价体系中,《大象》的成片,既有“制作还不够完美”的缺憾,也有“如果还有更多时间,故事讲述还可以更好”的遗憾。“我觉得我自己有点草率。所以之后我会慢慢检讨我自己,关于作品的时长、关于要花费的时间,都需要很客观地进行思考,而不是说一腔热血说‘我一定可以做到’。”
在被问到理想中的《大象》应该是怎样时,麦子觉得,《大象》应该是会呈现出像《幻月》当时一样的震撼力。
不论麦子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,在外界看来,从最早的微电影、现场live、微纪录片到定格动画,导演麦子已经逐渐在创作上展现出“火力全开”的震慑力。
二、工作释放真我,还有个始终如一的电影梦
什么样的广告是高级的广告?在电影导演之外,广告导演会成为计划之外的身份吗?
01、喜欢导演工作的很大一部分,是TA背负着巨大的责任
“广告注重视觉表现。它有一点是短快,但它并不平,它需要用最具刺激性的画面,在最短的时间最深地扎到别人的眼睛里去。但是电影和短片,一定需要有叙事。”经历过两次广告合作、在聊及短视频与电影的区别时,麦子觉得,广告的容许度已经越来越大。
不再是那个产品粗暴露出的时代,取而代之的,品牌也越来越注重广告的核心精神和深层次的表达。“广告换了一种表达方式,它更多时候开始让别人去欣赏它。”而能够创想出一个非凡的想法,拥有与品牌高度贴合的剧情,还有最后一秒露出的点睛之笔,在麦子看来,这更符合广告的高级之处。
在被问及是否还会接受广告合作时,麦子的回答是:不会排斥,但电影导演是不变的梦想。
在采访过程中,我们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——麦子形容自己,能够在导演现场体会到一种心甘情愿、不眠不休的喜悦状态,“觉得每一秒、每一刻都很美妙,觉得自己帅爆了”。换句话说,成为一个导演的天然之喜,“击”中了她。
相对而言,“生活没有那么戏剧化,没有那么多高潮起伏,没有那么多需要你有张力地去对待的。但(导演)工作是突如其来的,是忽大忽小的,让你忽喜忽悲,而且最后总给你一个结局。”面临工作中的戏剧化时刻,麦子时常会调动高度紧张的状态和快速应对的心力。“我喜欢导演这个工作有很大一部分,是因为(导演)背负着巨大的责任。”
对于导演工作的极度喜爱和快乐感,也与一种“成为导演”的掌控感并存。麦子告诉数英,她会习惯性地控制作品的每一个环节,画面、颜色、声音的质感……通过一切细节,尽力呈现出接近内心理想状态的影像。 “我见过了最好的,就不忍心给别人看一个不完美的东西。”
而面对导演这个称谓,在她心里有一种近乎“神化”的趋向。“当别人叫我导演的时候,我会觉得我有一点担不起这个称呼,因为我对这个称呼的敬意太重了。”到目前为止,她都“不敢”在自己的称谓前冠以“导演”二字。对于这一点,我们的理解是:对于职业称谓的极大敬意,背后往往有着眼界和热爱的支撑。正如麦子的丈夫黄觉,微博简介有一堆称谓,却唯独没有“演员”,这同样也是出于敬畏。
02、如果有一种想要尝试的电影风格,那就是先锋
在被问及未来电影作品的风格倾向,麦子说:“风格的形成一定会经历一个探索与试错的过程。导演也不是一个速成的工种,这个职业决定了它需要年龄来做沉淀。”目前阶段,她更愿意在不成熟的时期,去尝试各种拍摄手法和不同的可能。
但是先锋这种带有引领属性的风格,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尝试方向。用麦子的原话来说,“它在探索观众接受度的尽头,同时也在帮别人试错。”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“身先士卒”的勇气,既需要通过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打磨作品,也需要在风格中置入饱满的力量。这符合麦子内心不设限的选择。
专注的特质,是麦子在让自己“成为导演”的路上,对自己的要求。她曾在采访中透露:“希望这个时代会幸运到让我不需要去考虑其他的因素,只考虑作品,钻研怎么把电影拍好,把风格呈现出来。只去考虑事情本身有什么意义、为什么要拍给别人看,而不是去考虑成功、知名度、票房、钱,希望这个时代允许每个人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。”
作为一个输入输出型人格,麦子拥有强大的表达欲望及能力。目前对麦子产生极大影响的人,是她在巴黎求学时期的米雪儿·可可索斯基教授。这是个身穿黑袍、连拐杖声都会让学生们的后背竖起汗毛的气场老太太。麦子的梦想,是希望能在片场干到老,成为一个不怒自威的老太太。
文章的最后,想要再次表达一下我们内心的感谢——
感谢@熊小默老师的引荐,感谢麦子老师的深夜对聊。
这让我们感知到可贵的真诚、并且受益良多。
往期回顾
那个说要拍齐1000个小孩的摄影师,后来怎么样了?
搞周边玩联名,喜茶从来都不是撩完就跑
如果跟甲方聊天,乙方都说真话……
豆瓣夏日手写短诗,诗短情长,字字清凉
数英原创内容
转载请至后台回复“转载”获取转载规范
数英内容涵盖市场营销、广告策划、创意设计、电子商务、移动互联网、新媒体、信息技术等各数字相关领域。